2017-03-27 15:06:42 作者:王春梅 浏览数:0
BCS全称为Biopharmaceutics classification system,在国内,人们一般将其译作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是按照原料药,即立即释放固体口服片剂中活性药物成分(Active Pharmaceutical Ingredient,以下简称API)的溶解度和肠壁渗透性对药物进行分类的一个科学构架。API可分成四种类型(如下图所示),为预测药物在肠道吸收及确定限速步骤提供了科学依据,并可根据这两个特征参数预测药物在体内-体外的相关性。
不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对分类的具体标准有不同的要求,但总体差别不大。
BCS概念的提出最初是基于对药品上市后的变更以及放大给予免除生物等效性研究的考虑,即在考证变更前后产品以及放大前后的产品是否保持生物等效时,不再采用耗时耗资源的体内研究来进行验证,而是采用体外溶出度的测定方法。近来,基于BCS分类体系免除生物等效研究的应用已扩展至口服仿制药的申请,当然主要是局限在普通口服制剂。
近几年来,美国FDA已有专人研究在动物BCS上的应用。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兽医中心的Marilyn N. Martinez在2012年提出了药物在犬体内的溶解度分类参考,以及在牛体内的溶解度分类参考,在2015年提出了应用生物制药分类系统(BCS)来预测药物在犬体内的口服吸收。但是在我国兽药领域还尚未开展相应的研究,针对动物生理特点和临床使用剂量的差异性造成兽用药物BCS分类系统的复杂性和在不同动物间缺乏通用性,不能科学合理指导药物及其制剂的开发。同时,如何利用制剂技术克服低溶解性和渗透性药物的吸收,实现其药效的最大程度发挥也是药物开发中亟待解决的一科学难题。而开发适合于动物的BCS分类,可为筛选兽用候选药物进行全面开发、剂型选择、体内外相关的方面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同时为仿制药的研发节约大量的时间和资金,提高动物疾病的防治水平。